对于成为创新工场投资对象的公司来说,李开复、汪华的名气以及创新工场这四个字带来的想象空间已经远远超越了其在资金层面为企业带来的帮助。
在线教育平台多贝网是在2011年下半年接受了创新工场的天使投资,并且成为入驻团队之一,之后其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便逐渐上升,并为人熟知。
对于这段融资经历,多贝创始人陈广涛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觉得是段很欢乐的记忆。
在接触创新工场之前,陈广涛一直在做的其实是一件与多贝并不一样的事情。09年,他带着两位联合创始人两个实习生,还有团队筹集的15万元资金,在北京交通大学里面租了间位于顶楼的小民居,然后便开始埋头苦做一所叫做醍醐的网校,其模式则相对简单,通过雇佣老师在线教学,将线下教育搬到了线上。
至于为什么选择做网络教育这件事情,这跟他的背景有关系。陈广涛早年在惠普培训生项目受过系统商业训练,并在惠普销售岗位上呆过多年。他从当年接受过的训练中知道,生意可以分为四种,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做零售的和做大客户的,另一个维度是做服务和做商品的。其中最不适合个人创业的,是销售给大客户的商品;最适合创业的则是销售给零售客户的服务。
“零售型的服务业,基本上就是餐饮、娱乐、美容、美发,教育也是其中一种。我看来看去,觉得教育好像高端一点,而且适合信息化。”
跟大多数创业者一样,开始的时候陈广涛把创业这件事情想得很简单,动手了之后才发现,创业生活并非风花雪月。就连看起来最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却也是困难重重,例如,网站原型建起来容易,但是在实际网络环境中想要做到“不卡不拖不掉线”却非常难。
“我们还花了很多时间解决用户遇到的狗血问题,比如说,同一种操作系统下,某位用户的一个功能选项显示的内容与我们设定的完全相反;有一些功能联通用户可以用,但是电信用户却用不了……”
不过尽管如此,经过两年时间苦哈哈的时间,醍醐还是在2011年获得了盈利,并且最高峰时曾有200名用户同时在线。
这时陈广涛便琢磨着把生意再做大一点。
回想起当时找钱的这段过程,陈广涛笑称自己是只土鳖,因为团队的几个年轻人都没有融资经历,所以谁都不知道还有投资机构的存在。
之后,尽管陈广涛逐渐接触了一些投资人,不过却也一直没有发现合适的目标。“偏教育的投资人呢,他不明白醍醐后台系统的价值在哪,偏互联网的投资人又觉得醍醐这种模式很累。”
而或许也正是这些与投资人打交道的经历让陈广涛特别感激之后遇到的创新工场。
“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创新工场问我们有几个人、干了多长时间、花了多少钱,我就告诉他们,一共5个人,干了两年,前后筹集了21万,账面上还剩了多少钱,加上网校有多少现金进账等等。”
创新工场的投资人根据陈广涛提供的情况当晚就做了一个评估,评估的结果却出乎意料,他们觉得白天见的这个小伙子是在“说瞎话”。
“他们认为我们三五个人,花了一年半时间做出了这么复杂的系统,并且还能盈利,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就把公司的账目给他们看,这样他们才相信确实是这么回事。”
但是对于醍醐做网校这种模式,创新工场并不完全认同,因为其产品形态不够互联网化。不过恰巧的是,陈广涛和团队的愿景也是希望做一个更开放的平台,因为用陈广涛的话来说,当时的醍醐就像是一座面积1万平米的苏宁电器城,但里面只卖一款32寸的液晶彩电,没有更丰富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给用户,而积累教育资源又并非一家技术公司应该做的事情。
于是之后的事情便水到渠成,背负双方共同期望的多贝在创新工场被孵化。
“从现在来看,当时我们做醍醐看上去是走了个弯路,但这个弯路带给我们的价值是巨大的。以技术背景做教育的团队当时确实没有其他家,并且这段经历现在也成为了我们的优势,因为我们真的懂这件事儿。”
“举个例子来说,我亲自在地铁口发过传单,知道一个人一小时能发多少传单,我们还做过网络广告招生,知道每个点击多少钱,注册下来的学生有多少会付费,转化率多少,付费点又是什么。当你真正把线下教育映射到网上的时候,出现的问题都是全新的,但是我们至少我们不会迷茫。”
据陈广涛透露,今年5月1日,多贝网站正式全功能上线,目前其注册用户达到10-20万,课程数量达到6000-7000节,学习过线上课程的人数超过300万。
目前多贝团队正在进行A轮融资,团队成员也已增加至十多位。陈广涛已经开始筹划从工场搬出去独立办公,后面的路还很长,但就像他一直在说的一样,“做这一行,你得等,得有足够的耐心,而且要坚信你的耐心会获得回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