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湘潭神女”到“27岁副县长”,在公众的质疑声中,人们越来越笃信官员子女能够借助父母权力获得比同龄人更好的前途;而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的常务副主任李宏彬和他的同事们,则希望通过严谨理性的数据分析来观察这种社会现象。他们的统计分析表明,作为官员子女的大学毕业生,能够拿到高出其他同学约15%的起薪。“我们不愿用一个笼统的‘官二代’身份来解释这种差异,真正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差异背后的逻辑。”李宏彬说。(北京晚报,5月6日) 在全国11个省份的19所高校6059名应届毕业生中调查数据获知, “官员子女”的划分标准是学生父母中至少一人为政府官员,符合这一标准的学生占样本总量的14%,官员子女起薪比他人高15%的数据,这让我们吃惊。根据数据可以看出,官员子女大学生更多地在金融业以及党政机关、群众组织、社会团体、国际组织等行业就业,而非官员子女在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和医疗卫生行业的就业比例明显高于官员子女。
一般听到这则消息,大家都会带有偏见,认为这完全就是“官二代”的代表作。有一个“官爸爸”胜过一切,从“我爸是李刚”、“郭美美事件”、“李双江之子”等都挑衅着大众的视神经,为富不仁的不正之风,让这些官二代更胆大包天。于是“官二代”这顶贬义的帽子就扣在了所有官员子女的头上。民间对官二代反感的不仅是一些官家子女张扬的行事风格,更是官二代能够借助父辈的权势,谋取平民子女不可能通过奋斗得到的社会资源和地位。特别是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今天,官家子女通过父母的安排,就能得到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官员子女起薪比他人高15%的说法,自然脱不了偏见的帽子。但笔者认为,这过于偏激,除此之外,还有更多因素影响这15%的比例。我们不能用一个笼统的‘官二代’身份来解释这种差异,真正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差异背后的逻辑。
笔者认为,官员子女起点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官员的个人能力更强,对子女的要求也就高了。子女在生活中总会从父母的工作中受到政治方面这样那样的影响,导致对这方面的理解能知晓一二,选择工作时,便起了指导性作用。这就是清华大学副主任李宏彬提出的:中国官员们总体上有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个人能力,“官爸爸”或“官妈妈”整体上的教育水平更高,而这种能力很可能通过遗传或家庭教育的方式传给子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