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资讯 综合 查看内容

中医脉诊传承创新,脉之语携手多位专家精准“号脉”

2020-8-31 09:30| 发布者: CEO在线| 查看: 1845| 评论: 0|来自: 互联网

摘要:   “三个指头、一个枕头”是昔日人们对中医大夫把脉的最初印象,也成为了中医脉学的代表符号。脉诊在传统中医的四诊中,已经形成系统化的诊法体系,具有高效的临床效果,在中医传承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了更好地 ...

  “三个指头、一个枕头”是昔日人们对中医大夫把脉的最初印象,也成为了中医脉学的代表符号。脉诊在传统中医的四诊中,已经形成系统化的诊法体系,具有高效的临床效果,在中医传承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了更好地传承脉诊文化,2020年首届中医脉诊文化节暨8.18国际把脉日脉学论坛在线首播,为全国中医临床人带来“真货”。


  中医脉诊的前世今生

  本次活动由脉之语公司主办,中关村炎黄中医药科技创新联盟协办,联盟执行主席杨建宇、中医人工智能产业分会执行会长费璟昊、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卢涛和北京东西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邵向明率领北中医慧生衡泰双创团队成员出席同期开展的“中医脉诊与人工智能研讨会”,多位脉诊专家齐聚一堂共襄盛会,共同探讨脉学生命之语言,分享脉诊经验和众多案例,让更多人“知脉、察脉、把脉、言脉”。

  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名老中医高益民教授为本次活动致开幕辞,阐释了中医脉学的社会地位和国际影响。中医脉诊在历史上曾流传到日本、印度、欧洲,中世纪阿拉伯的医圣阿维森纳,在其著作《医典》中就引用了王叔和《脉经》中的很多文字。高益民教授强调,脉诊的意义不仅在于国内,更是一种世界性的诊断手段。

  活动中,世中联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寿氏脉学专家寿小云指出,受西化思维的影响,中医四诊服务阵地逐渐萎缩,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中医的鼓舞下,已有逐渐复兴的迹象。他鼓励中医师继承中医的诊疗特色,发扬光大脉学文化。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医诊断学系主任王天芳表示,当前脉诊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脉象的深奥和抽象,给课堂讲授和临床实践带来困难。期望大家克服畏难情绪,培养一批又一批中医接班人。王天芳教授对主办方脉之语公司在脉诊客观化方面的研究方向给予了肯定,“如果有一套便利的设备,能够把病人的脉象记录下来,以触觉再现的形式模拟三个手指头,四诊信息一块呈现给我们的学生,让学生在病人的情境中体会脉象,在脉证合参的过程中学习脉诊,可以解决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中关村炎黄中医药科技创新联盟执行主席杨建宇现场致辞,“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首届中医脉诊文化节(8.18)暨国际把脉日的诞生,为中医做了一件大事。中医的发展必须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很多人对民族的认知、对历史的认知、失去了方向。脉诊文化节的创办,从实践到传播,对社会医疗各层面、包括临床高级职称中医师在内,都将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他提议,扁鹊是脉诊的鼻祖,是我国医学历史人物的化身,2021年第一届中医脉诊文化节(8.18)暨国际把脉日活动的开幕式,可以增加敬扁鹊的仪式。

  著有《中华脉神》、《大医脉神》等著作的脉学专家许跃远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脉诊是一门徒手诊断技艺,是中国人研究的形而上的医学科技,几千年来用于诊断疾病,指导辨证施治。脉象是人体的信息库,临床运用得当,可以比肩、甚至超越B超、CT。”

  加拿大高级中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专家、学科建设带头人潘晓川则从《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多种经典学说,阐释脉学千年演变的过程,分析用药脉法和用针脉法的辨证关系,进而总结出“回归经典,四大经典脉法最重要”。

  “中医脉学继承创新,可以引领医学发展。这是我们的真实体会”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齐向华教授在挖掘传统脉象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脉学实践,重新构架了一个涵盖多层面的开放性脉学体系“系统辨证脉学”。这是他对8.18脉诊文化节的深切寄语。

  北京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中医局3+3工程胡希恕名家研究室主任陈建国在脉学论坛上分享了仲景阴阳脉法,把病机、治法和方药通过脉诊直接贯穿,以脉诊指导临床治疗,提升精准施治能力。“面对当下,面向未来,中医最急需提升的是中医诊断能力,而脉诊就是其中的突破点。中医脉学要与时俱进,发掘易于掌握、便于传承、直接而高效的脉诊方法,既是推动中医与人工智能结合的重要方向,也是推动中医发展的重要路径。仲景阴阳脉法,就是沿着这个方向进行的谨慎探索。”他说道。

  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传承导师徐书分享了李士懋平脉辨证学术思想,从脉学心悟、濒湖脉学解索、平脉辨证脉案等方面对脉学的临床和理论作了阐述。徐书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特聘专家,他语重心长地表示:“中医的传承发展,最根本的东西就是脉诊。这是中医的精华,也是我们中医看病的灵魂。但是现在的大学院校,脉诊的课程只有1-2周时间,对学生普及脉诊知识太少太少。因此,我强烈建议国家教委,在中医院校增加脉诊课时,甚至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利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就来学这门课;建议中医药大学的老师,可以公开选拔中医类、既懂脉又懂临床的这样一类的中医人才,去临床带教。这样呢,临床与实践相结合,就是脉诊与临床相结合,对提升我们中医的整体水平,造福下一代人中医人,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国际把脉日的意义在于传承

  脉诊是中医诊疗的特色,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习总书记提出“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等从国家战略层面对中医药传承创新作了重要部署。

  伴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以及商业模式的成功,西医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医脉诊却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停滞不前,在公众中的地位和信誉下降。国医大师李士懋曾撰文感慨道:“中医脉诊现时掌握的人越来越少了”。“从各大中医药大学培养出来的大部分是西化了的中医,他们好多连把脉都不会,怎么能成为懂中医灵魂真正的好中医呢?”,甚至有人将其称为“转基因中医”。中医脉诊传承问题已经非常紧迫。而现实中的脉诊教学与临证经验,大多是看医案,脉象没记录,医史难再现,使得中医传承和交流难上加难。

  首届文化节(8.18)暨国际把脉日的推出,聚焦重拾中医的传统特色与优势——脉诊,让更多人了解脉学,正确认识脉诊的意义,培养出真正中医接班人,这既是脉诊经验传承的一次探索,也是脉诊教与学的一次创新。


  脉诊是精华,“互联网+脉诊”是创新

  目前,中医脉诊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难题,不同的临床医生摸到的脉感如何归纳为统一的脉象种类,如何辩证看待临床脉诊与其它三诊的关系,如何客观评价脉诊对疾病的诊断和预后转归的判断,值得大家探讨。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5G技术的兴起,传统中医脉诊可能迎来巨大变革。传统理论和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推动中医脉诊智能化、数字化。作为复兴脉学的传播者,脉诊文化节活动主办方脉之语公司致力于脉诊技术挖掘与数据应用研究,得到中医人工智能产业分会执行会长费璟昊的肯定,鼓励脉之语率先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医学领域探索应用发展。“可以收集名老中医医案,不改变名老中医看病方式,在积累医案的同时,积累对应的脉象数据并随时间推移形成大数据,根据脉象数据特征与脉诊结论呈现出可视化结果,为中医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费璟昊建议道。

  2019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实施。“我们仔细解读,依据第12条.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第61条.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第82条.加快推进活态传承,决定在挖掘脉诊技术的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名老中医建立临床脉诊信息数据库。”脉之语公司创始人李俊峰说,“在此基础上有望推出临床脉证标准、智能辅助开方以及含脉图的电子病历系统。随着数据的积累和数据采集维度的完善,辨识模型将会越发精准,帮助医生拥有一个中医智库,对于无论是常见病或是疑难病都能快速明确治疗方向,中医“病-脉-证-治”的贯穿和精准实施有了保障,最终可以“用脉图印证、用疗效说话”,从而提高患者就医的整体满意度。“互联网+”脉诊,未来可能为医改DRG形成助力”。

  推动中医文化传承、复兴中华脉诊绝学。首届脉诊文化节暨8.18国际把脉日活动的成功举办,为行业注入不竭的动力,中医“脉搏”将在中医脉诊人的支持下平稳跳动。

分享至:
| 收藏

公司 & 人物

ADAYO华阳与地平线达成战略合作 助力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ADAYO华阳与地平线达成战略合
  4月19日,2021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如期举行,ADAYO华阳携
重磅!小浣熊被评为“福建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民营企业”
重磅!小浣熊被评为“福建省抗
  近日,福建省工商业联合会、福建省光彩事业促进会下发《福建省工商业联合会关于对
热烈庆祝 | 青李人力青岛分公司隆重开业
热烈庆祝 | 青李人力青岛分公
  2021年3月6日,文艺复兴集团旗下——青李人力青岛子公司隆重开业。青李人力总部位
全程管家更省心!业之峰“2021全年第一签”来了
全程管家更省心!业之峰“2021
  装修工程环节多、工期长,让人疲于奔命,一不小心还容易掉入各种消费“陷阱”。